婚姻的前世今生:结婚重要吗?_观点频道_财新网
与其着急踏入婚姻,不如先让自己变得成熟一点,弄清楚我是谁、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配偶,再做出婚姻的决定。不要期待配偶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要学会独处,并维系与其他朋友的关系。同时,我们应该理解和接纳更多元的家庭形式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知识分子最新文章生物医药势头正劲,但临床试验已成为瓶颈又到高考时:大学还能否改变命运?举国体制就能造“芯”吗“人才帽子”满天飞 需要改改了人才帽子泛滥:保留还是取消?中兴违规与美国大棒:全球化下的自主创新何解在第一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是以制度化婚姻为主。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之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才可以生孩子、养孩子,婚外性行为或者未婚生育都是不被认可的。近几十年来,这种陪伴式的婚姻在美国也渐渐地失去主导地位。因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当人们评估我到底对我的婚姻满不满意的时候,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在婚姻里面有没有成长,他们的想法、感受有没有在婚姻中得以表达。所以这时候的婚姻就从陪伴式变成了个人化婚姻。大家被长辈逼婚的时候,如果你反问长辈,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不会给你梳理婚姻意义的变化,他们会说,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呀。下图展示的是一些亚洲国家及地区,30到34岁女性中从未结过婚的人的比例。蓝色的柱子是1970年的数据,红色的是2010年的数据。中国大陆的数据先遮起来了,大家可以先猜一猜,稍后再揭晓谜底。我们可以看到,图中红色的柱子远远地高于蓝色的柱子,这表示从1970年到2010年,30到34岁女性中的未婚比例已经大大地增加了。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台湾地区在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女性中只有2%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的时候,这一比例接近40%。上图显示,中国大陆的比例非常地低。我们可以看到,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女性里面只有1%处于未婚状态,2010年这一比例也只有5%左右,基本上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差不多。上图中,蓝颜色的柱子表示的是30到34岁北京男性的未婚比例,红色的柱子表示的是同年龄段女性的未婚比例。我们看到,在201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人里面,在北京有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远远地高于全国平均值。我们看到,2010年的时候,在北京30到34岁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里面,22%的男性处于未婚状态,18%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也就是说,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面,即使过了30岁,也还有挺多人没结婚。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是全世界都在发生的一个变化,有些西方国家甚至出现了女性的教育程度反超男性的情况。下图展示的是美国从1970年到2014年女性在高等学历获得者中的百分比,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本科学历,黑色的线是硕士,蓝色的线是博士。我们可以看到,1970年的时候,在本科和硕士学历的获得者中,大概只有40%是女性,60%是男性;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中只有10%是女性。到了2014年的时候,近60%的硕士和本科学位是授予给女性;同年,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中也有超过50%是女性。所以我们看到,在美国,高等学历的获得者中女性已经开始超越男性了。比如说我自己的一个研究,我比较了1980年和2010年左右结婚的美国夫妻,如下图所示,蓝色的线表示传统的丈夫学历高于妻子的夫妻,绿色的线是丈夫的学历等于妻子的学历,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我们认为比较少见的丈夫学历低于妻子学历的夫妻。但是到了2010年左右结婚的夫妻里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9%的夫妻是妻子比丈夫的学历高,只有15%的夫妻是丈夫比妻子的学历高。也就是说,美国的这个学历匹配的模式,已经从男高女低变成了女高男低。结合前述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女性的未婚比例非常高,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东亚社会里面,女性,特别是高学历女性,有这么多人不结婚?它主要是说在东亚或者日本的传统家庭里面,结婚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很多的事情被捆绑在了一起。一般来说就是结婚、生孩子、养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这些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婚姻就成为了一个包裹,甚至是一个包袱。在日本传统的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结婚之后想要浪迹天涯,或者说是脱离大家庭当丁克家庭,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会感受到很多的压力。而且很多时候当女性一旦做出结婚的决定了,就被期待着要以家庭为重。她们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并且要督促辅导、拼尽全力地帮助孩子取得学业的成功。我们知道,现在女性在婚姻之外已经有了更多的机会了,但是在婚姻之内男性并没有相应地更多地去参与家务劳动或者抚养孩子。以前如果女性不结婚,可能她们也不会有很大的事业或者经济上的成就,但是现在,对很多亚洲女性而言,她们一旦结婚,可能意味着她们要放弃自己的事业或者机会。所以,与其歧视性地称呼高学历的女性来贬低她们,与其通过社会压力去逼她们结婚生孩子,我觉得更有意义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地改变社会传统,如何制定完善社会政策,去支持婚姻之外的更多的家庭形式。去年的时候我在上海做采访,采访了一个36岁的单身女性。她跟我说,她说我爸爸妈妈已经不逼婚了,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还没结婚呢,我周围的同龄的小伙伴已经离婚了。她爸爸妈妈就觉得,原来结婚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生活的变数还挺多的。下图是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据,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每年的结婚登记数量,是以万为单位,蓝色的线是每年的离婚数量,也是以万为单位。我们看到,对于结婚数量来说,从1985年的831万增加到了2016年的1143万,大概也就增加了37%、38%左右。我们再看一下蓝线,中国的离婚数量从1985年的46万增加到了2016年的416万,大概翻了8倍左右。而且我们注意到,如果我们说结婚的趋势是平稳的、波动的,甚至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离婚近几年来是属于直线上升的状态。所以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到了2016年的时候每年的离婚数已经快赶上每年的结婚数了。而且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很多成年特征还没有显现,所以随着双方变成熟的过程,很难从一开始就选出一个和自己很适合的伴侣来。我自己回想一下,从我没有读博士到现在,我觉得自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是我在年轻的时候可能预测不到的。美国的研究其实发现,推迟结婚是获得稳定婚姻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学者认为,那些结婚比较晚的人通常比较成熟,而且较少地做出那些选择配偶上的错误判断,并且他们也更能够应对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当然,这个研究是美国的研究,中国是不是存在这样的情况可能还需要本土的研究。但是至少这个研究启示我们,与其着急踏入婚姻,不如先让自己变得成熟一点,弄清楚我是谁、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配偶,再做出婚姻的决定。那怎么样才能建立这种共享现实呢?其实研究发现,花时间在一起并且能够坦诚地聊他们感情的情侣,他们更能够对自己的感情、对未来的发展形成比较一致的判断和体验。爱你的人,你爱的人,都不如爱得一致的人好。到了陪伴式婚姻的阶段,由于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已经可以在婚姻之外获得了,所以夫妻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些中层次的需求,比如说,爱、被爱、体验浪漫的激情。所以当我们想象,如果在婚姻中想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之山的顶端,那么我们为婚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地能够为婚姻供氧。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妻子对丈夫的要求只是满足她的温饱,那么其实丈夫很容易满足这种不会因人而异的需求。但是现代社会什么情况?在现代社会,我们工作压力变大了,生孩子、养孩子的压力也很大,我们可能很少有时间能够在一起。我们常常说,夫妻之间最常见的相处模式就是坐在一起各自玩各自的手机。一方面我们对婚姻的这种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其实花更少的时间和伴侣去交流、去诉说自己比较个人化的需求。简单来说,由于想要登到山顶本来就是越来越难的,但是我们反而越来越难认真地去呼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现在在婚姻里面常常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她在文章里面写道:随着人们推迟结婚、离婚率增加,还有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其实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婚姻之外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成功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而且这种技能不仅是有益于那些没有结过婚的人,它对你的亲密关系也是非常好的。为什么呢?比如说有研究显示,很多人离婚、丧偶了之后就觉得仿佛是世界末日了,其实这个时候经历了很多问题并非是由于婚姻结束,而是这一部分人曾经过度地依赖自己的配偶,于是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圈子,或者说是自力更生的能力。研究发现,其实那些有着牢固友谊的单身老人,无论他们是否结过婚,他们都和已婚的人士一样幸福健康。友谊还会有益于夫妻,比如说婚姻幸福的妻子在婚姻中遇到冲突,如果她们能够和好朋友讨论,并且重新看待这些婚姻的问题的话,她们通常会觉得和丈夫更亲近。“我一直觉得爱情在当代社会被过分强调了,越是依赖越是相爱,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即使白头偕老,最后的最后还是要一个人离世,或者一个人独自活着……与其强调如何获得爱情,更紧迫地是应该学习如何独处。”这里我想说的是,像单身一样生活,并不是要我们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说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能够和那些与我们能够互相帮助、沟通、理解的人建立很紧密的朋友关系。这不仅会让你,而且也会让你的亲密关系都从中受益。美国从制度化婚姻转变到陪伴式婚姻,再到个人化婚姻,越来越多的人推迟结婚,甚至永远单身。婚姻专家们开始倡导,不要期待配偶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要学会独处,并维系与其他朋友的关系。同时我们应该理解和接纳更多元的家庭形式。外资评级入华,量身定制“中国标准”?
屡曝潜规则,新财富评选遭质疑
中信信诚:逃离监管酿百亿风险
【一语道破】马云:没有经历过打击的企业“不值钱”
“山竹”过后江水倒灌 广州芳村茶市场损失惨重
首例AMC清偿案落地,P2P的救星来了?
爆雷潮下,P2P“老赖”怎么管?
莫焕晶:纵火的赌徒
栏目导航
- 澳门永利网上娱乐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 电话:
- 手机:
-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