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官员回应央行徐忠: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绝不 …
7月13日,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博士发表专栏文章,指出积极财政政策不够积极,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支柱,思考财政问题,一定要站在国家的高度而不能是部门的立场。在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要真正发挥逆周期宏观调控职能,“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随后,财新网发布了一篇财政系统人士“青尺”所著的的文章,对徐忠的观点作出了一些回应。文中称,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举债安排的支出与通过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都是掏出真金白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紧密配合,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制定政策和确定力度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于7月17日在澎湃新闻发表文章称,财政金融关系历来很密切。但遇到金融问题把责任推到财政,或者遇到财政问题把责任推给金融,均不可取,关键在于责任和能力相称。现实中往往是哪个部门掌握了最丰富的资源,就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财政金融关系复杂,但不能任意替代。财政金融齐努力,各司其职,才能防范化解可能的风险。财政方面,土地财政在累积起大量资产的同时,地方债务规模也逐年增加,并带来了地方债风险。但这些年来,一方面我们抱怨土地财政抬高房价,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土地财政,那么相对完善的各类基础设施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据杨志勇介绍,当下政府预算分四本,即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财政压力不小。“未富先老”的人口快速老龄化,让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正常运行都不容易;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历史欠账不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迄今不能全面反映国有资本的全部收益;一般公共预算是最大的一本账,支出压力一直很大,每年都要有规模不小的财政赤字,同时累积起规模不断扩大的公共债务。持续依靠土地财政很危险,不仅是因为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行最终会受到影响,而且对于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没有什么益处。基于此,地方政府再靠土地融资的机制必须改变,基于土地财政之上的地方债务融资机制也必须作相应的改变。金融方面,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需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不合理的债务融资,规模偏大的债务融资,会给企业带来过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现金流不足可能会让一家潜力很大的企业最终走向破产。即使不破产,债务问题也会很突出。如果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规范,那么这样的债务负担就可能转移到政府身上。如果企业与企业关系不规范,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用社会没有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就会债权债务关系混乱。企业间债权债务都不清,还能指望作为市场经济细胞的企业普遍有活力吗?企业不强,金融机构又能强到哪里去?一个经济体要健康发展,需要有活力的企业,需要有企业运行的合适的宏观经济环境,需要有配套的金融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不少企业的发展注入了资金,但是资本市场在不同阶段所存在的各种缺陷,严重影响这一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的发挥。资本市场上的投机和内幕交易曾经让不少股民望而却步,居民财产性收入不仅仅是梦想,就连本金也可能无法完全保住。所以,财政和金融需要各司其职。财政的任务需要社会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财政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财政应助力,而不是替代,更不是为企业决策。商业金融机构从商业目标出发与财政密切合作,共同服务小微企业,当可收到较优效果。为了提供公共服务,PPP运作同样不能免除财政的责任,在许多时候仍然需要财政金融的有机合作,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仍然需要明确界定。财政金融机构同样需要强身健体。竞争充分下的金融市场才有可能有效运作,才可能让金融真正扮演好现代经济中的角色。健全财政体系,不是财政什么责任都要承担,也不是财政什么责任都不承担,而是要让财政机构设置更加合理,财政职责更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运行的需要。保证财政的健康运行,才能在关键时候让财政承担其应承担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