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系_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2004.7-至今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系,讲师;2001.9-2004.7 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4-2004.7 法国Tours大学访学;1998.9-2001.7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94.9-1998.7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生,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为北航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凝聚态物理学科责任教授;兼任国家磁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应用磁学分会理事,教育部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北京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等专业学会职务,多种专业刊物审稿人,《信息记录材料》编委等.主要承担理科基础物理学,大学物理,固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实验方法/专业物理实验方法,凝聚态物理,磁学与磁性材料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主持《固体物理学》(2008)、《基础物理学》(2009)北京市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以及校级核心课建设。承担完成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10)、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011)。崔益民,男,凝聚态物理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3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系工作;2010年7-9月、2011年5-8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多种物质表面、界面结构及物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针对氧化物功能薄膜和异质结可控生长,开展介观物性和应用研究,揭示出薄膜界面结构与性能调控的应变机制,发现了TbMnO3异质界面的电阻开关效应及其可见光调制现象等,得到国际同行关注;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和精品课程负责人,在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为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开设课程10余门,并承担了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出版《数字物理教学演示》一套(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获得首届中国学院奖教育类一等奖。刁训刚,1965年3月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中国能源学会理事。目前研究方向为纳米多功能光电薄膜及红外/可见智能调控器件。先后在以下大学或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兰州大学物理系(1983-1987)、核工业部天津理化工程研究院(1987-1992)、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2-1994)、兰州大学(1994-1997)、巴西物理研究中心(1997-1999)、日本理化学研究所(1999-2001)、天津大学物理系(2001-200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2002-现在)。另外,还曾在巴西圣保罗大学、日本静冈理工科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等高校做过访问研究。毕业生去向:主要在研究所、高效、高科技企业从事与高科技相关的研究、管理以及技术开发工作。工作地点:北京12人(杨盟、刘海鹰、孙裔、张鲁豫、马荣、向远博、顾宝霞、曹烨、孟超、冯兰、王丛、王轩),新加坡1人(张金伟),美国1人读博(胡小草),德国1人读博(巨文博),四川绵阳九院2人(王涛、王丽玲),西安1人(陈顺利),济南1人(王明),广东东莞1人(Pierre皮特)。主要研究:离子导体薄膜的制备及离子输运特性;电致变色薄膜材料的制备和变色特性,面向多种变色效果的新材料研究;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及特性研究,主要研究器件的光谱选择性吸收、透射、反射等光学特性,红外发射率变化特性,以及整体器件的颜色变化特性等。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名,欢迎咨询报考博士研究生事宜。研究生就读期间,有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至少每年一次)。研究小组与国内、外知名凝聚态物理小组有密切联系,交流合作机会多。鼓励优秀研究生出国交流(可以通过国家留学基金,校内海外交流基金等资助)。现讲授本科生《大学物理学》等课程。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蓝天新秀基金等。目前正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现有研究生5名,已毕业研究生2人,均获得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研究生(校级)荣誉称号,连续荣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2004.7-至今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系,讲师;2001.9-2004.7 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4-2004.7 法国Tours大学访学;1998.9-2001.7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94.9-1998.7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生,获理学学士学位。刘发民,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61年5月,籍贯:陕西。1978年9月-1982年7月,在西北大学物理系学习,1982年8月-1985年12月,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名:包头钢铁学院)工作,1986年1月-1991年10月,在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系工作,1991年11月-2000年8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物理系工作,1997年9月-200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9月-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做博士后,并留校工作。2001年3月-2002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做访问研究。科研情况:1982年7月至1985年12月,主要从事弱电统一理论研究。1986年1月至1990年12月,主要从事材料导热系数的测量技术、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技术及激光导航技术等研究工作。从1989年开始,主持完成了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及一项校青年基金资助。在8-18GHz雷达吸波理论、雷达隐身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多频谱隐身材料的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研究进展。在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的优化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负责完成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1997年7月至2002年7月,参加过国家攀登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纳米粉体、纳米颗粒膜及纳米多层膜的制备、结构表征及物性(电磁、发光及非线性)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果。在新型超导材料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从2002年8月至今,主要从事氧化物半导体薄膜、纳米多层膜的制备、物性及其应用;氧化物与氮化物功能陶瓷的制备及器件研究;以及电磁光智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航空科学基金、航天基金、国防基础研究等项目。研究问题主要包括单生物分子动态行为的随机建模和理论、单生物分子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涨落定理的统一和推广、有机场效应管的载流子动态输运、微悬臂纳米弯曲的物理起源等。2003-2011期间已发表接受科研论文35篇,其中国际SCI论文32篇,目前SCI他引一百多次,单篇他引最高25次,受邀国际报告共4次。目前已获资助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 (10447117和10704045),清华大学骨干人才资助和基础研究基金各一项。曾指导北大、清华和科大物理系本科生共 7人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协助指导博士生4人,其中2人已获得博士学位。目前研究高分子体系的常用场论是Edward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高分子辅助场理论。虽然在过去的50年里该场论对高分子平衡态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该场论的哈密顿量中含有非线性的、非局域的单链配分函数,使其在研究复杂高分子体系时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我们首次提出了基于相干态高分子场论的郎之万模拟,并希望能把这种全新的高分子场论运用在前沿问题的研究上,比如DNA分子凝聚等问题。嵌段共聚物能自组装成各种不同且特征尺寸在几十纳米左右的介观结构,近几年被认为是当前半导体光刻工艺所遇难题的一种主要解决途径,也被Intel等公司认为是下一代CPU生产的主要技术。然而自组装而成的介观结构不是长程有序的而是存在很多缺陷,因此还不能直接应用在工业制造上。所以怎样控制嵌段共聚物在薄膜中自组装的介观结构,是当前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 *薄膜的结构演化和软物质的微构造,图案的形成; *软物质的接触线动力学,浸润,附着,脱附着。 *材料和电荷在软/固界面的传输:电-化反应,机电耦合。 *多尺度建模,理论分析和模拟。 *弹性软质:凝胶。 *膜和囊泡:囊泡结构变化,跨膜运输。个人简介: 谢勇,博士,现北航讲师。曾在英国卡迪夫大学、芬兰坦佩雷理工学院进行学术访问、交流,于2014年加入北航物理学院。主要从事过超高密度磁记录、光记录,纳米薄膜及器件,贵金属、半导体纳米颗粒制备、自组装等领域的研究,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一作研究论文5篇,他作4篇,受理专利1项,已承担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十余个,是北航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现讲授博士,硕士研究生《薄膜表面与界面物理》,《凝聚态物理综合课》,本科生《电动力学》课程。现有再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名,毕业硕士研究生1名。拟每年招收1-2名博士生和1-2名硕士生。目前承担国家973重点项目子课题高容量、长寿命纳米负极储锂材料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100万元,欢迎有志从事低维半导体结构量子特性,半导体自旋电子学和锂离子电池材料物理研究的同学报考。2002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8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2008年聘任博导,2009年晋升研究员,2010年被评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蓝天学者特聘教授。本课题组主要从事层状光转换功能材料的研究,以提高光子利用率为目标,以优化能带结构为主线,以材料可控制备为中心,将微纳加工、器件组装、物性测量和计算模拟融为一体。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少层/单层材料及光电子器件;(2)纳米发光材料制备及生物医学应用;(3)太阳全光谱催化材料;(4)第一性原理计算。目前研究团队包括副教授(高红、硕导)、讲师(王钰言)各一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3名。已毕业研究生三十余名,皆在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央企、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工作。目前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多个研究组具有实质性合作研究,可以互派研究人员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张颖,女,1961年12月生,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教授。198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8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1995年10月评为副教授。2002年-2007年在职攻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6月获得吉林大学物理系的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7月,进入中科院北京物理研究所,作为博士后,从事薄膜、纳米晶永磁、MRAM等材料的微磁学研究及设计工作。2004年6月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从事物理学教学工作。2003年3月和2004年8月作为访问学者在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从事微磁学算法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14篇。
栏目导航
- 永利娱乐网址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 电话:
- 手机:
-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