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概况 - 运城市政府公众信息网-首页
〔城市概况〕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是中国唯一一座因盐而建立起来的城市。2000年撤地设市,辖1区2市10县、14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173个行政村。总人口533.6万,其中农村人口272.4万,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渭南市隔河相望,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享有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一系列“国字号”政策叠加优势。境内高铁1小时达西安,2小时达太原,5小时达北京,正在建设的蒙西至华中铁路途径运城,连接蒙、陕、晋、豫、鄂、湘、赣等7省(区),是新的国家战略运输通道。运城机场已开通20余条国内航线和香港、泰国芭提雅2条国际航线,是山西省第二大机场。公路、高铁、航空等立体化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与华北、中原、华中、华南、西北的联系和往来更加紧密。运城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老的运城盐池有4000多年的开发历史。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及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均建在运城。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等人文传说流传久远。千百年来积淀形成了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东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六大文化”。运城人有着“耕读传家、崇文尚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包容友善、勤奋进取”的优良传统,武圣关公,文学家柳宗元,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唐代诗人王勃,戏曲家关汉卿,史学家司马光,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等都是运城人。全市不可移动文物6729处,其中,国保文物9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武庙之祖关帝庙,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鹳雀楼,艺术宫殿永乐宫,《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中华瑰宝黄河大铁牛等享誉国内外。〔经济发展概况〕 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336.1亿元,比2016年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1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486.8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636.2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比例为16.0:36.4:47.6,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产下降0.4个百分点,二产下降0.2个百分点,三产上升0.6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3.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21.1%,新材料产业增长15%,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1.8%。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29.6亿元,增长2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7.1亿元,增长13.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2.8亿元,增长5.2%。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22.8亿元,比年初增长7.5%;各项贷款余额1094.4亿元,比年初增长8.4%。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3元,增长7.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02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2元,增长6.7%。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564元,增长4.6%。“三农”工作成效显著。全年粮食总产30.9亿公斤,小麦亩产创历史新高。蔬菜产量27亿公斤,水果产量61.7亿公斤,畜禽肉类总产1.9亿公斤。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5%。推出“运城苹果”区域公用品牌。水果出口3.7亿公斤,增长130%,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54个。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8.8万人,每年工资性收入200亿元,已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工业经济转型步伐全面提速。大力实施“龙腾虎跃”“群星灿烂”“凤还巢”三个发展计划,推动国家级铝镁合金产业、中西部精品钢、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三大基地”建设。实施119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68亿元。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7.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1.7%。86户“龙虎榜”培育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0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7.9%。大运汽车、山西建龙年销售收入首次超过百亿元,实现了运城百亿企业零的突破。新建1个国家级、3个省级中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净增“小升规”企业26户,创办孵化中小微企业3491户。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成功举办“花之海·俏运城”美丽乡村游、关公国际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完成13家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企业化运营。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6%和28.1%。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1%。设立了50亿元山西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25亿元大运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4亿元运芮医药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支持产业转型发展。银行信贷平稳增长,存贷比实现了近年来首次回升。“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4家,累计达到13家。〔对外开放的发展〕运城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44.5万人次,增长71%。航空口岸实现临时开放,运城直飞香港、泰国旅客超过2.2万人次。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混凝土外加剂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22.2亿元,增长77.6%。进出口备案企业达到698家,出口产品超过1600种。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总额1396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85万美元。当年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家。强力推动精准招商,全年签约项目266个,总投资1729.7亿元,到位资金468亿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规划至上、生态宜居、精致建设、特色鲜明、片区开发、管理上档”理念,积极构建“一主三副七个大县城71个建制镇”的城镇化格局。科学确定“一区五带”产业发展总布局,启动编制城镇化、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重大资源开发利用、全域旅游发展“六个专项规划”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全面推进盐临夏一体化和夏县、临猗撤县设区工作。实施了道路、绿化、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等一批城建工程和总投资108亿元的44个城镇化项目。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4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集中供热二期、市民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6091公里,其中,国道1247公里,省道695公里,县道2619公里,乡、村道及专用道11529公里;高速公路601公里。全市公路密度113.4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客运量2761万人,比上年下降5.5%;公路货运量15567万吨,比上年增长15.9%。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13.7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4%;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7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9%。全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含二级)天数为161天。年末全市公园面积1539.8公顷,比上年增长2.2%。绿地面积6923.5公顷,增长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5%。全年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3.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4%,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0.8%。〔城市科、教、文、卫、体事业〕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新申请发明专利489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54件,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8件,地理标志商标达到11件。全年有15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获得项目研究资金258万元。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中心城区新建涑水联合学校等7所中小学幼儿园;高考达线人数和达线率大幅提升;产教融合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贡献力进一步提升。全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1.7万人,在校生5.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5万人,在校生4.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2万人,在校生10.3万人;初中招生4.9万人,在校生15.1万人;普通小学招生5.2万人,在校生29.1万人;特殊教育招生230人,在校生1331人;在园幼儿数17.9万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顺利并轨,提前完成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家庭医生签约完成年度任务。运城市第一医院建成运营。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435个。其中医院269个,卫生院18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285个,村卫生室352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4个。卫生技术人员2885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583人,注册护士11322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1491张,其中医院22414张,卫生院7528张。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永乐宫壁画保护批示精神,构建了永乐宫壁画全方位监测、预警、保护体系。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省级项目。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3个,馆藏图书169.6万册。博物馆23个,档案馆14个。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3处,其中国家级90处,省级79处,市级104处。拥有广播电视台13座,有线电视用户53.7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9.5%,电视人口覆盖率99.5%。全年送戏下乡演出2877场,公益电影放映4.2万场。第十八届“群星奖”选拔赛中,我市选送的《当你老了》《蒸花馍》等舞蹈全部获奖。第十五届戏曲大赛喜获两朵“杏花奖”。体育事业成绩斐然。在省级重大比赛项目中获得金牌33枚、银牌30枚、铜牌34枚。全年销售中国体育彩票3.9亿元,比上年增长38.1%。跳水运动员李政成为我市首个世界冠军。〔城市就业及社会保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4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723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41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89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4%。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6.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81.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9.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20.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3.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67.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0.4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80个,床位7182张。其中,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机构73个,床位6903张。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118个,社区服务站137个。年末共有1.5万人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7亿元;11.3万人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1亿元。1.2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城市创新能力〕 大禹生物、寰烁科技、寰烁教育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家,省级39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8家,达到95家。全省首家建成并投运的科技大市场年技术合同交易额9.4亿元。大运汽车、亚宝药业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大运汽车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积极推进特色小城镇培育建设,强化中心镇要素集聚功能和城乡纽带功能,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一批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辐射力强的中心镇不断形成,稷山县翟店镇被认定为全国特色小镇。〔部分城市发展指标实现程度〕 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112元(3719美元),非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7.6 %,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94%,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8%,成人识字率70%,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人均预期寿命75.8岁,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3平方米,人均生活用电量549.1千瓦时/年,电话用户总数为552.9万户,普及率达103.6部/百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5%,中心城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42.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6.9%,每万人拥有医生21.7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2.8亿元。